我認為成功的本質,或許是一場小機率事件,而失敗才是常態。
成功不僅取決於個人的努力,更受到時代、社會氛圍、資源條件、甚至可以說是機運等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。然而,這些不可控因素,更是佔了很大的比率決定了成功與否,所以有人說成功其實就是運氣好。我並不完全認同這句話,但我也不得不承認,它有它的真實之處。
可惜的是,在現今媒體與社會氛圍的渲染下,我們看到了許多一鳴驚人的故事,並被視為傳奇歌頌著,我們對故事的主角產生投射,我們學著模仿他們的選擇、生活甚至語氣,卻忽略了其中存在著巨大的幸存者偏差。
我們誤將小機率事件視為常態,我們害怕失敗,害怕「沒有成就」就意味著「不夠好」,因此我們極力的避免失敗,在行動前必須有著充足的準備、百分之百的信心,因此讓行動起來這件事變得特別艱難。
但我認為提高成功機率最好的方法是行動,不是盡善盡美,只是開始行動。
當然好不容易行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善意的『建議』,這些建議更多的是價值的灌輸,你應該保險一點你應該這樣做這樣做……這些聲音說得頭頭是道,但它們往往忽略了一件事:每個人的目標與認知,本就不盡相同。
當我們認清失敗是常態時,能夠更容易的接受失敗這件事,不是傷心欲絕或者是意志消沈,(好啦也是會有,但至少不是一覺不振或回到原本安逸的生活),能夠從這一次的失敗找到問題,成為下一次行動的養分。
因為每一次行動,都是在替那場小機率的成功,多添一分可能。
而成功,就是從一次次的失敗中的檢討,與時機恰當下的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