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看到朋友養了一隻可愛的小狗,我好奇地問:「這是什麼狗啊?是柯基嗎?怎麼看起來有點不一樣?」朋友笑著回答說:「是柯基,只是牠的耳朵沒有立起來,也沒斷尾。」
這時我才意識到,自己剛剛的疑惑其實是被某種「標準」所影響產生的「偏見」——在我的印象中,柯基應該是立耳且短尾的,這成了我心中的「正常」形象。而當一隻狗不符合這個「標準」時,我不自覺地覺得應該是「不同的」或「不對的」。
頓時,一股羞愧湧上心頭。我連忙跟朋友道歉:「不好意思,剛才那句話是無意脫口而出的。」朋友並沒有介意,反而輕輕笑著說:「沒關係,其實很多人都這麼覺得,但事實上,不是每隻柯基都應該符合這些所謂的標準。」
回過頭來反思,我開始思索為什麼「正常」的標準會如此根深蒂固。或許這不僅限於狗的外貌,甚至在成長的過程中,把自己的獨特給磨平,為了追求別人眼中的『標準』。同時我們也會無意識地把「正常」、「偏見」的框架套用在別人身上,當別人與正常不同時便會出言提醒,甚至戴上偏見的眼鏡。這次小狗的經歷,提醒我保持開放的心態,不要急於用「常態」來定義每一件事。以及別人怎麼看、怎麼想?其實根本不重要,並非每件事都要符合標準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,就像這隻搖著尾巴的快樂柯基。